信心給予力量,目標指明方向。
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《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》,為未來5年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擘畫宏偉藍圖。
“堅持高質量發展”“增強高質量發展動力”“確保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”……全會10次強調“高質量發展”,傳遞出在“十五五”新征程上,以高質量發展破解改革難題、厚植發展優勢、開創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的堅定決心。
將高質量發展藍圖轉化為具體行動,需要錨定目標不偏移、聚焦任務抓落實、找準問題挖根源、凝聚力量齊攻堅。
推動高質量發展,關鍵在于以創新、協調、綠色、開放、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,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,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。
全會提出,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,堅持智能化、綠色化、融合化方向,加快建設制造強國、質量強國、航天強國、交通強國、網絡強國,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,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。要優化提升傳統產業,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,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,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。
為實體經濟服務,是金融的立業之本。回顧“十四五”時期,不難發現,金融業始終與現代化產業發展需求同頻共振。從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和信用貸款規模持續擴容,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,到綠色信貸與債券協同發力,助力傳統產業低碳轉型與新興綠色產業成長,金融業有力支持了國家重大戰略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。數據顯示,“十四五”時期,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、普惠小微、綠色貸款年均增速超過20%;銀行業保險業通過信貸、債券、股權等多種方式,為實體經濟提供新增資金170萬億元。
展望“十五五”時期,金融“活水”要精準滴灌“產業之樹”,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注入持久動能,確保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。
下一步需緊扣“供需對接、賦能實體”的目標,以體制機制的持續完善、政策工具的協同發力、資源配置的集聚傾斜,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。
首先,強化體制機制保障,為金融與產業的精準對接搭建規則框架。圍繞“科技—產業—金融”的融合發展,針對不同產業的特性,加快完善金融服務的專項制度設計,豐富貸款、債券、股權、保險等各類金融工具,引入長期資金和發展耐心資本,建立產業和金融風險聯合研判和預警機制,完善綠色金融激勵約束機制,健全金融機構服務制造業的內部機制。比如,2024年以來,金融管理部門積極推進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、保險資金長期投資改革、科技企業并購貸款和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等試點,均有效促進了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。
其次,加強金融政策和產業政策協同聯動,為金融資源精準錨定產業需求提供方向。金融政策和產業政策二者要同頻共振,金融政策需緊扣產業發展重點,面向先進制造業、戰略性新興產業、傳統產業升級等領域,針對細分行業和企業成長階段特點制定差異化授信政策和準入標準,避免資源錯配;產業政策要明晰發展路徑,加大融資對接和要素保障力度,通過明確技術攻關方向、產業布局規劃,為金融機構識別優質項目、降低服務成本提供清晰指引,讓政策協同形成“1+1﹥2”的賦能效應。
此外,引導資源向新質生產力、產業發展薄弱環節集聚,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強支柱、補短板提供支撐。一方面,聚焦人工智能、生物制造、航空航天等新質生產力重點領域,加強科技信貸支持、培育壯大耐心資本、強化科技保險保障等,推動金融資源向技術研發、成果轉化等關鍵環節傾斜;另一方面,針對制造業小微企業等薄弱環節,積極提供增信支持,完善風險補償、貸款貼息等。
金融精準滴灌,產業方能茁壯成長。我們期待以體制機制為“骨架”、政策協同為“橋梁”、資源配置為“養分”,讓更多資金流向先進制造、綠色低碳等領域,為“十五五”時期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,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,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助力。